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缅因”号爆炸事件很快轰动了整个美国,各大报纸以头条位置报道这个事件。一时间,美国的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件事情,但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缅因”号被谁炸掉的。
“缅因”号在爆炸前没有一点前兆,真可谓突然爆炸。不久,美国有关方面公布了调查结果,声称这艘军舰是西班牙人用水雷炸沉的,干脆利索而又毫不迟疑地将责任归在西班牙政府头上,并利用“缅因”号事件大做文章,在全国上下制造反西班牙的气氛。
战争的阴云一下子笼罩了加勒比海地区,美国和西班牙的关系到了一触即发的局面。4月20日,美国向西班牙发出最后通牒,逼其全部撤出古巴。西班牙政府断然拒绝,并据理力争,也随即公布自己的调查结果,声称这次爆炸来自军舰内部,与他们无关。4月25日,美国正式向西班牙宣战,美西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历时三个月的美西战争,以西班牙彻底失败而告终。1898年12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和约,西班牙让出了古巴和菲律宾以及它在加勒比海的另一块殖民地波多黎各。
美西战争早已过去,而“缅因”号战舰突然爆炸沉没的真相至今不明。当时,美西两国都组织了力量进行调查,但双方调查的结论显然不同。
美国是在拒绝西班牙联合调查的建议后而单方进行调查的,调查报告断定:“附在舰身上的一枚水雷引起舰前部弹药库爆炸,但不知水雷系何人所放。”美国实际没有查出真实原因,只是最后断言系水雷炸沉的。然而,人们对此一直持怀疑态度。1911年“缅因”号残骸被打捞上来后,人们发现舰身的整个前半部被炸毁,申板和舷侧都被炸掉了,这正是船上弹药库和锅炉所在的部位。在船的这一部分,约12的船底仍然在原来的位置,主要在右舷一边。这不正是对美方的调查报告的否定吗?
西班牙在美方拒绝联合调查后,也对这次事故进行了调查,而且还对若干曾目睹或耳闻爆炸的证人进行了较详细的讯问。西班牙调查报告认为,“缅因”号爆炸是内部原因引起的。这与1911年将该舰打捞上来所检验的情况相接近,但疑点仍然存在。
许多人认为,这次爆炸很可能是美国故意制造的。为了占领古巴,美国故意制造美西冲突,煽动国内舆论反对西班牙而自行炸毁了“缅因”号,以此作为出兵的借口。当然,这都是根据美国当时的战争狂热行为进行推理后得出的看法,有些道理,但证据提不出来,也难以解除疑问。
■英国童子军参战之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方竟然招募“童子军”,许多少年因此夭折在残酷的战场上。
在一战爆发90周年之际,英国隆重推出了一部名为《英国童子军》的纪录片,爆出一个惊人的事实:一战期间,英国军方招募了25万名不到参军年龄的童子军,其中近一半人最后伤亡。而且,多年来,英国政府对这个“丑闻”一直刻意隐瞒,很少有人知道真相。这件事是真的吗?
英国一战历史学家理查德·凡·埃姆登为这部纪录片进行了大量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资料。他透露说,英国是1914年8月14日宣布参加一战的。从那以后,在许多“你的国家需要你”等文字的宣传和鼓动下,不到两个月,英国军方就招募到75万名志愿参战的士兵,赶赴血雨腥风的欧洲战场。
这些“男孩士兵”的年龄全都低于法定的服役年龄——18岁,其中,还包括25万名年龄只有十来岁、根本不到18岁的男孩,而且有的甚至只有14岁!他们一腔热血,希望参加战斗保卫祖国,不顾一切地渴望加入军队。尽管当时的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和他的内阁明知道许多征召入伍的男孩都未达到法定服役年龄,但为了招募到足够多的兵力,全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战场上,一半左右“男孩士兵”阵亡或负伤。
当年参战的一名幸存者威瑟斯透露说,当时他只有17岁,但在政府的鼓动下一心想参战。于是,他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独自在征兵处虚报了姓名、年龄以及家庭住址,负责招募的人什么都没有多问,也没有核实,就让他加入军队。威瑟斯说:“当时,很多只有15岁左右的男孩都谎称自己有19岁或者20岁。”
据悉,一战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数百名甚至数千名英国士兵阵亡。面对异常残忍的战争,不少英国士兵心生胆怯、畏惧,不时有士兵临阵脱逃、抗拒上战场或开小差。为稳定军心,迫使军队死守战壕,与德国兵血战到底,英国军队最高统帅部强化了行刑队的执法,凡被军事法院判处死刑的开小差的士兵,一律由行刑队快速处决。而“童子军”如果在战场上发生开小差当逃兵的行为,同样要被行刑队处死。东伦敦男孩亚伯拉罕·贝维斯泰因就是其中不幸的一个。1914年9月,他应招入伍时只有16岁。1915年2月,贝维斯泰因在吉旺希的一场战役中后背中弹受伤,被送往一家医院接受治疗。在即将返回前线时,一枚手榴弹在他身边不远处爆炸,饱受惊吓的贝维斯泰因不愿再回到战场去。后来,他又拒绝服从长官的命令,于是1916年3月20日遭到了处决。当时,他的死亡记录显示他有21岁。然而,事实上,他当时只有17岁。
据悉,英国当时自由党议员亚瑟·马克汉姆对这些年轻孩子的生命安全感到忧虑,愤怒地指责英政府采用欺骗性的手段骗这些孩子入伍。为了让军方下令撤回这些只有十来岁的童子军,他一直以各种方式奔走、呼吁、请愿,试图说服英国战争办公室负责人、陆军大臣基奇纳将“童子军”从欧洲战场上平安撤回。然而,英国政府对马克汉姆的呼吁置若罔闻。在当时的情况下,他的声音也显得微不足道。所以,他的这些努力最终全是徒劳。
1916年8月,50岁的马克汉姆死于心脏病突发。直到临终,他也没能看到英国军方在招募士兵时加强对年龄的管制。所以说,他是带着遗憾走的。从此,再没有人为“童子军”参战一事向英国政府表达抗议了。
■谁击落了里希特霍芬的飞机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击落80架飞机,位居德国飞行员之首,同时也是一战中世界王牌的第一位。然而,他最终命丧谁手却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1918年4月22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不已的法国战场上,一架英国飞机飞到德国防线上空,投下一个铁筒。筒里装的是一张照片和一封信。照片拍的是一个摆满鲜花的坟墓。信上写道:“致德国飞行团:贵军上尉冯·里希特霍芬男爵在空战中阵亡,已按军礼安葬。”署名为英国皇家空军。
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德国,举国为之震惊。德国军人纷纷传告着这个可怕的消息,士气低沉,因为里希特霍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空军飞行员。他曾在空战中击落80架敌机,击毙了87名飞行员,创造了这次大战中飞行员击落敌机的最高纪录。
1892年5月2日,里希特霍芬出生于普鲁士西里西亚的一个贵族家庭,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男爵爵位。1915年,他进入航空队。但由于天资并不太好,学完飞行后,被分到东线充当后坐侦察员。经过他的一再要求,里希特霍芬终于改为战斗机驾驶员,调往战事正酣的西线。凡尔登战役开始后,里希特霍芬被选入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多·波尔克的天才飞行员领导的第二狩猎小队。1916年9月,里希特霍芬投入第一次空战,旗开得胜,击落一架英国飞机。仅1917年4月一个月中他就击落了21架敌机,因而名声大噪。英国的王牌飞行员霍克就是丧命在他手中。印有他头像的明信片在全德国出售。因为他的飞机被漆成血红色,他也被称为“红色男爵”。
1918年4月21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作为曾击落协约国80架飞机的王牌飞行员,他的生命终止了。然而,对他的死却存在争议,英国皇家空军和澳大利亚军队都认为是他们击落了里希特霍芬的飞机。
按照英国方面的说法,这一天在皇家空军服役的加拿大人罗伊·布朗上尉率领第209飞行队驾驶一队骆驼飞机飞往前线。途中,他们遭遇了里希特霍芬率领的九架福克飞机,一场血战不可避免地展开。战争后期,协约国的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混战中,德军飞机一架一架被击落。杀红了眼的里希特霍芬紧紧咬住一架敌机不放。布朗看到危险,立即赶来对准这架红色三翼战斗机的尾部进行了干扰性攻击,激动的里希特霍芬转过头来就撞向布朗,布朗急忙向右避开。二人翻翻滚滚地缠斗在一起,旗鼓相当,不一会双方的飞机都负了伤,但未丧失战斗力。聪明的布朗且战且退,将空战引入己方上空,里希特霍芬紧追不舍。在100米的高度上,协约国地面士兵用步枪和机枪对他猛烈射击。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命中了里希特霍芬,他头部中弹,飞机坠毁在战壕里。
而澳大利亚方面对此持有异议,认为飞机是被布置在协约国防线的澳大利亚炮兵击落的。当时,正巧里希特霍芬的飞机飞到澳大利亚第四师第24机关炮连的阵地上空。里希特霍芬的飞机被布朗击中后只是受了点轻伤,他驾机下滑返航。澳大利亚炮兵的猛烈炮火击中里希特霍芬飞机的前部。飞机摇摇晃晃,旋转而下,重重地摔在炮兵阵地附近,起落架摔坏。澳大利亚炮兵连忙爬上飞机,发现里希特霍芬已经断气。澳大利亚方面坚持认为,这架飞机是被地面炮火击落的,是被炮手波普金和韦斯顿击落的。
尽管英国和澳大利亚为是谁击落里希特霍芬而争吵不休,但他们还是共同为这位敌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示对他的尊敬。然而,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是谁杀死了这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伟大的王牌飞行员。
■斯大林为何对德军突袭不设防
二战发生后,人们认为苏德爆发战争是迟早的事,并且苏联业已获得德国可能发动袭击的情报。可是,斯大林为何不事先预防德军的突袭呢?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后,希特勒称霸西欧大陆,威逼英国,不可一世。他认为,蓄谋已久的计划已经实现,在欧洲和全世界建立法西斯德国霸权的时候已经来到。此时,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主要障碍。因此,希特勒决定把其战略重心由西方转向东方,把侵略矛头指向苏联。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发布第21号指令,正式下达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计划。该计划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面对德军咄咄逼人的气势,苏联并非毫无警觉。但是,考虑到自身应变措施还不够充分,苏联希望尽可能避免或延缓苏德关系的破裂,以便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为此目的,苏联极力表白自己的和平诚意,继续遵照两国贸易协定交货,并在广播上驳斥那些预告苏德之间即将开战的预言。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不宣而战,190个师又三个独立旅、共约550多万人,47000门火炮,4500架飞机,4500辆坦克,分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群在漫长的战线上对苏联发起突然袭击。德军就像在进行军事演习一样,十分顺利地实施着“巴巴罗萨计划”,而苏联方面则毫无防备。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一个师一个军整建制地被德军消灭或俘虏。入侵后一个月,德军占领的苏联领土相当于法国领土的两倍。
在经历短暂的心理震荡之后,苏联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掌握全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权。8月8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最高统帅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在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苏联军民奋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逐步摆脱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
不过,据后来披露的内幕显示,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曾从多个渠道得知德国将发动进攻的消息。其中一些情报准确地告知了德军的规模和战争开始的时间。按1973年的统计,斯大林至少获得过84份类似的报告,但它们都被红军情报总局归入“可疑情报来源”。斯大林为什么没有作出应有防范呢?
斯大林一直相信德国会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刚愎自用的个性使他无法接受任何逆耳的建议。在1941年春季,斯大林的情报机关不断地发出德国即将展开侵略的警告,但都没有被斯大林重视。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一天,他还气急败坏地下令枪毙了一个反叛到苏联的德军士兵。当德军的大规模闪电战开始后,斯大林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及时下达反击的命令,令苏联红军在战争开始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许多人指责斯大林在如此众多的警报下,居然还会轻信希特勒。但也有人认为,斯大林并没有相信希特勒,也没有完全忽视情报的存在。对此,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在庞大的德国战争机器缓缓向东部移动的同时,苏联的军事机器也在发动之中。
1941年以后,德军在边境地区的集结已经越来越明显,苏军为此也作了一些准备。3月至4月间,朱可夫向斯大林报告:根据计算,西部边境地区的部队不足以抵抗德军的突击,必须从内地军区紧急动员若干个集团军,在5月初调到边境地区。5月13日,苏军总参谋部下令从内地军区向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开进并编入基辅、西部特别军区。另外,第20、24、28集团军也作好变更部署的准备。到6月,苏联在边境地区已经集结了290万人,1500架作战飞机,1800辆坦克。为了隐蔽企图,上述部队的转移是在部队野营训练的伪装下,不改变铁路正常运行时刻表而隐蔽地进行的。但是,希特勒的纳粹军向来以“闪电战”著称,苏联还是晚了一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苏联因此吃了大亏。
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的巨大损失并不能说是斯大林一个人的责任,虽然斯大林的错误判断是导致德军“闪电战”得逞的重要原因,但此后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红军为抵抗德国的侵略和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的历史功绩应该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
神界爱神拉芙因为消极怠工,而被大导师索菲亚踹踹贬下凡间,去认真的促成一段即将破碎的姻缘。而由此,一段鸡飞狗跳校园恋爱也拉开帷幕。...
我以为你会是我的天使,谁知道你拿着恶魔的通行证。...
主角得到一款人生阅读器,能把别人的人生经历变成一本书,供他阅读。主角阅读了各种职业的人生,他阅读富豪的人生,阅读明星的人生,阅读医生的人生,阅读罪犯的人生,阅读奸商的人生,阅读女神的人生他们的人生秘密,主角一览无余。主角不仅能阅读别人的人生,还能修改别人的人生。富豪太霸道?修改。奸商太黑心?修改。明星太出名?修改。女神太孤独?修改。人生阅读器,提供最精彩的人生故事,您既是阅读者,又是参与者。...
简介五年前,他家破人亡,被一个善良女孩救出火海!五年后,他王者归来,却发觉当年的女孩烧伤毁容,还为他生了一个女儿秦天从今往后,你们母女由我来守护!...
他,是雍城大学校医院的菜鸟校医,刚刚毕业踏入社会他,是医术精湛活人无数的仙医,中西医,无所不精两个反差极大的身份出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起点第四编辑组荣誉出品自己的大脑里突然挤进另一个人的意识,这种情况俗称为鬼上身,被鬼上身肯定不会是件愉快的事。但是如果这个挤进大脑里的意识属于一个来自于未来世界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并且可以让你成为当代第一名医,你是否会接受呢莫一凡是一个敢于玩命的替身演员,无意中接触到了神秘的天外来客,从而掌握了来自于未来世界的神奇医术,并且还莫名其妙地担负起了振兴中华医学的重任声明本书非种马小说。东方已有两部字数过百万的VIP作品,我最风流和千极变,如果没看过的朋友不妨去转转,可以点击我的作者名进入我的空间,里面有连接地址。喜欢本书的朋友请加东方的书友群多多联络群号8809004群号29336314群号1510443群号3526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