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章 胡汉难分以华夏为主体的混合政权模式(第2页)

对虎踞江东的吴国来说,威胁不只来自气焰嚣张的魏国和反复无常的蜀国,在自己的疆土之内就有心腹大患,那就是山越。

秦汉甚至更早的时期,中原人就称呼今东南沿海山区的土著居民为百越,在那片广袤的崇山和密林中有大量的部落,部落民众被统称为越人。山越就是百越的后裔之一,在东汉到三国时期,他们主要活跃在扬州、荆州的山区里,这些地方恰好都是吴国的心腹地带。山越人很早就开始在山区种植粮食作物,一些地方的山越人甚至还能够冶铸铜铁、制造兵器和农具。从人口数量看,山越是吴国境内仅次于汉民族的第二大族群,不可小觑。

山越占据险峻的山岭,基本上不受外界官府的管辖,也不向官府缴纳赋税,甚至有的时候还会与官府发生冲突,互有劫掠。200年,孙策被刺身亡,孙权从自己的哥哥手中接管了东吴政权,立刻就开始了征伐山越的军事行动,此后的30多年间,东南山区烽火不绝。

孙权连年用兵山越,并不只是想维护东吴疆土的安宁,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希望“以战养战”,通过征服山越各部落,把山越人吸收到东吴政权内部,把山越人变成自己的军队,变成自己的民众,增强自己与魏蜀两国争霸的力量。这和曹操对待乌桓人的做法是一致的。

对东吴来说幸运的是,山越并不像乌桓或者鲜卑那样有着强大的势力,山越人的部落往往在山中各自为战,因此容易被建制完整、人数众多的东吴军队各个击破。东吴的许多名将几乎都有镇压山越、整编山越的经历。比如诸葛恪镇压了丹阳郡的山越后,俘获人口达10万左右,从中得甲士4万,其中自己统领1万,其余的分赏给属下诸将;陆逊在平定东三郡的山越后,挑选其中强健者为兵,得到精兵数万;贺齐在镇压了建安山越后,从中征兵万人……

到底有多少山越人被整编成为东吴军人,很难说得清楚。根据粗略的史料统计,东吴军事力量鼎盛时期大约有30万大军,最后投降晋朝的时候,也还有20万大军,其中山越军团就占了10万之众。没有山越军团的支撑,东吴可能根本就不能坚持那么久。

除了军事力量的补充外,被征服的山越人还成为东吴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整个东吴割据时期,在山越聚居区建立了10个郡,把大量的山越人口纳入官府的郡县管理体系内。大批山越人走出深山,移居平地,成了当地郡县的编户,并同汉族人一起承担官府的赋税和徭役。他们一起开发当时并不富庶的江南地区,变荒山野岭为良田美地,促进了江南的迅速繁荣。

东吴政权也因此增强了国力,在三国鼎立中硬抗外敌,不落下风。

目光再转向蜀国。在《三国演义》中,南王孟获是个衬托诸葛亮神机妙算、以德服人的配角,经过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后心悦诚服,效忠蜀汉。在历史上,诸葛亮南征是与南中叛乱有着直接的关联,但孟获只是影响蜀汉安危的南中叛乱中的一个地方将领而已,并非叛乱的统帅。本章开头所谓的五路大军伐蜀桥段里也包含了孟获的一路,其实南中叛乱早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爆发了。

南中地区主要是指东汉的牂牁郡、越巂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合称为南中四郡,大致在今四川南部、贵州、云南一带。南中地区多山川,比山越活动的东南山区更加险峻,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但经过秦汉时期的融合,迁移过来从事屯垦活动的汉族人也为数不少。于是在南中地区,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族群共同治理当地的局面。

汉族移民包括秦汉以来不断进入西南地区的汉族官吏、商人和移民中的上层人士,经过几百年的相互融合,汉族人变得更加当地化,而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也吸收了许多汉族人的思想与文化,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区别并不明显了。

由于南中地区天高皇帝远,再加上刘备的蜀汉是夺取了益州建立的,刘备的势力属于外来者,因此南中地区的汉族大户和少数民族首领对蜀汉并不是很顺服。再加上东吴的孙权不停地在旁边煽风点火,积极策反南中地区,在刘备还在世的时候,南中地区就已经有了反叛的火种。

比如孙权就曾经派人引诱益州郡的首领雍闿归附自己,任命雍闿为永昌郡太守。其实雍闿从来也没拿下过永昌郡,但雍闿的造反是实实在在的。越嶲首领高定、牂牁郡郡丞朱褒和雍闿一起叛乱,史称“南中叛乱”,几乎搅动了蜀汉名义上所控制疆域的一半。其中高定的角色有点像《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孟获,俨然是叛军的最高首领。而历史上的孟获只是雍闿的一个手下而已。益州郡的一些部落并不愿意跟随雍闿反叛,于是雍闿派孟获去煽动他们,说蜀汉命令这些部落上贡前胸都是黑色的黑狗300头、螨脑3斗、3丈(约10米)长的断木3000根。这些部落信以为真,于是都跟着雍闿造反了。

南中叛乱之初,蜀汉正忙于和东吴在荆州的争夺战,腾不出手来平定叛乱。直到吴蜀夷陵之战结束,刘备病逝,诸葛亮经过充足的准备后,终于在225年春正式发兵,讨伐南中叛部。

与山越类似,这些南中叛部也是各自为战,最终被诸葛亮一一击破。然后,诸葛亮为了便于管理南中,对四郡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同时把南中地区的大批汉族大户人家和少数民族首领迁往成都。经过大约20年的治理,南中地区终于安稳下来。那个归降蜀汉的孟获,最后在蜀汉朝廷中官至御史中丞,也算颇有荣光了。

南中地区的少数族群也成为蜀汉的兵源,诸葛亮曾经迁移万余家到蜀地,组成五部,号为飞军。除此之外,南中地区还出产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这些物资充实了蜀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

从三国时代对少数民族的吸收角度看,与秦汉时期的统一王朝相比,三国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整合的时代。

虽然秦汉时期依靠武力扩大了疆域,比如长城地带、辽东、东南沿海以及西南方向的云贵高原,但是武力征服只能带来浅层次的区域融合,比如在东南沿海和云贵高原,秦朝和汉朝实际控制的仅仅是一些交通要道上的据点、一些可供耕种的山间盆地,周围山区里的少数民族并不服从管理,更不用说融入整个国家中了。

这些新纳入华夏文明疆域的地区真正开始融入文明圈,正是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不约而同地先靠武力征伐,后靠管理和经营,把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自己的政权体系中,政治、经济逐渐融为一体,文明、文化也开始相互吸收。经济与文化的融合,才是更加深层次的融合。

所以三国时期看似是战火连天的大分裂时代,却也实现了华夏文明圈的扩大和深化,尤其是在蜀国和吴国的南方区域。

不过,文明的融合并不会是单向的,华夏文明在吸纳周边区域少数民族的时候,同样也会受到周边的影响甚至冲击,并孕育了下一次分裂的种子。

这颗引发不安的种子,其实正来自华夏王朝的“老朋友”——匈奴。

匈奴不是已经被汉朝扳倒了吗,怎么会再次咸鱼翻身呢?我们要书接上回,从融入华夏王朝的南匈奴后裔谈起了。

南匈奴臣服于东汉王朝,并在与北匈奴对抗时吸收草原上的匈奴人口。北匈奴瓦解后,也有大量的匈奴人在鲜卑、乌桓等的攻击下,被迫投靠东汉麾下。因此,虽然匈奴帝国已经消失了,但众多的匈奴人仍然是塞北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考古学家曾经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时发现一批小型的砖室墓。根据墓葬的建筑方式和出土的器物大致推断,它们应该不是典型的中原式墓葬。几乎每个墓葬内都会出土一件鄂尔多斯草原风格的青铜釜,这种带有明显游牧民特点的青铜釜在中原地区很少出现,说明当时一些游牧民已经在中原腹地定居生活了。考古人员还在这些墓葬内发现了串珠、金耳环、短剑、绿松石等器物,这些都与中原地区的出土文物不太相似。

根据出土器物的形制大致推测,墓葬的主人应该是匈奴人。墓葬的时代应该在东汉末年到魏晋,距今1800年左右。当时在中原腹地已经有相当规模的匈奴人生活,可想而知在长城地带生活的匈奴人就更多了。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汉献帝从长安逃亡时,当时匈奴部落的首领之一于夫罗曾经救援并保护汉献帝。这一看似不起眼的事件,其实大有深意。

首先,这说明匈奴人认同东汉王朝的皇帝权威。其次,于夫罗在血缘上属于匈奴单于一脉,而匈奴许多代单于都曾与汉朝皇室联姻,因此在于夫罗看来,汉献帝也是自己的亲戚,现在亲戚有难,自己责无旁贷要去救援。

听上去于夫罗似乎在高攀皇室,其实在那个时代的人眼中,匈奴单于一脉与汉朝刘家一脉合在一起,是整个亚洲东部最显赫的家族。不论是匈奴单于还是汉朝皇帝,都是血缘传承,非自己一脉不得当单于或皇帝。到了南匈奴时期,两个家族又多次通婚,俨然就是一家人。所以于夫罗的血脉身份在华夏也是相当显赫的。

与乌桓和鲜卑类似,于夫罗的匈奴势力同样生不逢时,在遇到曹操这个旷世王者的时候也不得不甘拜下风,俯首称臣。于夫罗死后,他的弟弟呼厨泉成为匈奴单于,却被曹操强留在邺城。南匈奴被分成5部,每一部以匈奴人为帅,以汉将为司马,实际的控制权掌握在了曹魏政权手中。于夫罗的儿子刘豹被封为左部帅,统领一部。

等等,于夫罗的儿子怎么姓刘呢?

其实这并不奇怪,由于与汉朝皇室有亲戚关系,因此匈奴单于一脉在华夏生活时,有时也会取汉姓汉名,而且以皇家的刘为姓,可显其地位的尊贵。等到刘豹去世,他的儿子刘渊接替左部帅职位时,曹魏已经是明日黄花,华夏进入西晋时代了。

经过三国时期的征战与融合,到了西晋的时候,周边少数民族迁到华夏生活的越来越多,有的是被华夏王朝强行迁入的,有的是自己主动投诚过来的。根据西晋名士江统的说法,当时关中百万人口中,已经有将近一半都是少数民族了。甚至早在曹魏的时候,名将邓艾就发现境内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相当可观,他主张把这些少数民族重新逐到塞外,避免生乱。

但是,三国到西晋时期,华夏政权的麻烦不是人口多了,而是人口太少。曹操《蒿里行》中那句著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战乱导致华夏凋敝的生动写照。

从三国时期具体的人口统计看,蜀国灭亡时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灭亡时有52.3万户230万人,魏国灭亡时有66万户443万人。虽然三个政权人口统计时间略有不同,但是如果将三国人口就这么简单相加,总计是767万,只不过是东汉时期5000多万人口的17左右。当然这些统计数字只是政府掌握的编户的人口,在编户之外确实也存在数量可观的流民。不过总体看,动荡的三国时期,华夏文明圈的人口经历了大幅减少是确定无误的。人口多少代表国力的强弱,所以华夏各政权有意无意地吸纳周边少数民族人口充实自己的国力,是有客观动力的。

如果统一了三国的西晋王朝能够安定团结,境内即使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倒也没太大麻烦。偏偏西晋统治阶层司马氏自己厮杀起来,史称“八王之乱”。

混乱之中,于夫罗的孙子刘渊站了出来,以匈奴五部为班底,形成了一方势力。304年,刘渊筑坛设祭,设国号为汉,自称汉王,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并设了汉高祖等人的神位进行祭祀。在刘渊看来,蜀汉是汉朝的继承者,“我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

“我汉”二字,揭示了匈奴血统的刘渊在文化意义上已经是一个汉族人了,毕竟他在华夏王朝中任职的时间很长。

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就这样,在汉朝被曹丕终结80多年后,一个匈奴人宣布,现在我来做汉王、大汉皇帝,汉朝在我手中光复了!

热门小说推荐
战神之都市主宰

战神之都市主宰

作者蓝池白云的经典小说战神之都市主宰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战神之都市主宰林啸天出身豪门大家,但是家族却遭到背叛,从而家道中落,数年后,一代战神林啸天王者归来,吊打各路不服,书写都市传奇。...

神医小农妃

神医小农妃

她重活一生,明医道,兴农田,育萌宝,风华绝代!她权倾天下,讨公道,斗极品,虐桃花,赚钱养家!...

嫡女宠妃倾天下

嫡女宠妃倾天下

书海阁小说网免费提供作者橘子笑的经典小说嫡女宠妃倾天下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欢迎光临wwwshgtw观看小说郁诗上辈子爱了一个渣男,掏心掏肺最后却换了个满门抄斩的结局。重活一世,郁雪想通了。破皇后,谁爱做谁做!破渣,谁爱要谁要!然后,她转头就看到了传闻中奇丑无比吓死了两位未婚妻的战神乾王。丑怎么了?再美能美得过她吗?她负责美,而他只需要负责爱她只爱她!...

关昕林月儿

关昕林月儿

关昕林月儿作者原来是我作品状态连载中我是个被人看不起的穷人,直到有一天,亲生父亲找到了我,他是华人首富...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