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到了天启七年(1627)五月,老头子的身后事办完了,朝鲜打下来了,锦州修起来了,防线都恢复了,屯田差不多了,双方都满意了。
打吧。
天启七年(1627)五月六日,皇太极率六万大军,自沈阳出发,进攻锦州,“宁锦大战”就此揭开序幕。
此时出战,并非皇太极的本意,老头子才挂了几个月,遗产刚刚分割完,追悼会刚刚搞完,朝鲜又刚刚打了仗,实在不是进攻的好时候,但没办法,不打不行——家里闹灾荒了。
天启七年,辽东受了天灾,袁崇焕和皇太极都遭了灾,粮食紧缺。
为解决粮食问题,袁崇焕决定,去关内调粮,补充军需。
为解决粮食问题,皇太极决定,去关内抢粮,补充军需。
没办法,吃不上饭啊,又没处调粮食,眼看着要闹事,与其闹腾我不如闹腾你们,索性就带他们去抢吧。
对于皇太极的这个打算,袁崇焕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他擦亮了大炮,备齐了炮弹,静静等待着后金抢粮队到来。
宁远之战后,袁崇焕顺风顺水,官也升了,权也大了,声势如日中天,威信很高,属下十分服气。
但不服气的人也是有的,比如满桂。
其实满桂和袁崇焕的关系是不错的,他之所以不服气,是因为另一个人——赵率教。
在宁远之战时,赵率教驻守前屯,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满桂感觉要撑不住了,就派人给赵率教传令,让他赶紧派人增援。
可赵率教不去。
因为你吃不消,我也吃不消,一共这么多人,你的兵比我还多,谁增援谁?
所以不去。
当时情况危急,满桂倒也没有计较,仗打完了,想起这茬了,回头要跟赵率教算账。
于是袁崇焕出场了,现在他是辽东巡抚,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是要和稀泥的。
可他没有想到,这把稀泥非但没有和成,还把自己给和进去了。
因为满桂根本不买账,非但不肯了事,还把袁崇焕拉下了水,说他拉偏架。
原因在于,宁远之战前,满桂是宁远总兵,袁崇焕是宁前道。满桂的级别比袁崇焕高,但根据以文制武的惯例,袁崇焕的地位要略高于满桂。
战后,满桂升到了右都督,袁崇焕升到兵部侍郎兼辽东巡抚,按级别,袁崇焕依然不如满桂,但论地位,他依然比满桂高。
这就相当麻烦了,要知道,满桂光打仗就打了二三十年,他砍人头攒钱(一个五十两)的时候,袁举人还在考进士,且他级别一直比袁崇焕高,现在又是一品武官。你个三品文官,我服从管理就不错了,瞎搅和什么?
外加他又是蒙古人,为人比较直爽,毫不虚伪,说打,操家伙就上。至于袁崇焕,他本人曾自我介绍过:“你道本部院是个书生,本部院却是个将首!”
于是来来往往,火花四射,袁崇焕随即表示,满桂才堪大用,希望朝廷加以重用(随你怎么用,不要在这儿用)。
满桂气得不行,又干不过袁崇焕(巡抚有实权),就告到了袁崇焕的上司,新任辽东督师王之臣那里。
王之臣也是文官,所以也和稀泥,表示满桂也是个人才,你们都消停吧,都在关外为国效力。
按说和稀泥也就行了,但王督师似乎不甘寂寞,顺道还训袁崇焕几句,于是袁大人也火了,当即上疏表示自己很累,要退休(乞休)。
王督师顿时火冒三丈,也上了奏疏,说自己要引退(引避)。
问题闹大了,朝廷亲自出马,使出了撒手锏——还是和稀泥。
但朝廷毕竟是朝廷,这把稀泥的质量十分之高。
沈修文,一个服过两年义务兵役,刚刚踏上社会还不到半年的大学生,在一次和日本老板之间的冲突中不幸遇难。但鬼使神差,沈修文的灵魂却穿越到民国富家子弟的身上。相隔近八十年,两段记忆集于一身的沈修文来到三十年代的上海,面对即将爆发的一二八事变,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即将要侵吞中国的狼子野心,他该何去何从?同时,从小在红旗下长大的他,面对国共两党之间从你死我活的争斗到第二次合作抗日,再到抗战胜利后那场解放战争,沈修文又该如何选择?...
一名骁勇的士兵,一次离奇的穿越,一个三界不分的混乱年代,一段热血而孤独的修行之路连更天数的右侧有个加入书架,大家顺手点一下,那个就是所谓的收藏。...
父亲重病,我辞职回乡下照顾,却意外发现了嫂子的秘密原来她竟然...
...
一个懵懵懂懂的办公室小子,莫名其妙重生成为四阿哥胤禛。他不知道怎么在那个时代生存下去,他唯一了解的只有一点点清三代的历史,还是从电视剧和小说中看到的。他不知道如何制造现代的武器,也不是一个天才,他只是一个平凡人,但是却也妄想做些事情。...
武者,罡劲雄浑。气修,变幻莫测。陆凡,一名武道与炼气同修之士。我本平凡之人,奈何造化弄人。左手阴阳,右手乾坤。天上天下,唯我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