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谁也不知去了哪里。
请别问我有何结果,
除非你想自找麻烦。
但知情人会告诉你,
第509队将决定胜负。
“东京玫瑰”似乎无所不知,也不知从哪里得到这首讽刺的打油诗,嘲笑“第509队将决定胜负”。
5月底,提尼安岛上被遗忘的人迎来了一位高个子科学家,名叫路易斯·W·阿尔瓦雷茨。岛上没人知道阿尔瓦雷茨的经历,即使知道,也不会相信。他冒的生命危险比任何人都要大,他在遥远的峡谷工作,离住宅区和洛斯阿拉莫斯技术区都很远。他完善了原子弹复杂的冲放装置,称其为“枪式”装置。这个炸弹内有两半,一半的铀235充当子弹去撞击另一半铀235。阿尔瓦雷茨装置现在能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这种完备的技术设施足以解答一年半前芝加哥阿隆索·斯塔格运动场空旷看台下解决不了的问题。
以下是1945年春炸弹的形态及其研发秘诀:
黑色“鲸型”精密加工,直径28英寸,长10英尺。整套装置重9000磅,其中大部分是压舱物,铀芯仅重22磅。(假设爆炸100%有效,2.2磅的含铀量已足够,但研发初期,能达到10%的成效就已经很不错了。)不仅要将22磅重的铀分离处理,而且,使导弹内核质量不相等也很重要。“子弹”部分约重5磅,“靶子”部分约重17磅。显然,将两部分分隔开的隔屏(或叫封套)至关重要,它的首要作用是使分裂铀235原子的快中子不能直接冲击。如果隔屏失效,那第509队就什么也做不成——连同那些爱起哄的人,以及整个提尼安岛都将被炸为乌有。芝加哥的反应堆里,提纯过的石墨用于防止中子冲击,但要制造一枚炸弹可比建立反应堆困难得多。当德国的核物理学家第一次听说美国成功爆炸了一枚原子弹时,古德斯密特报告,他们相信“美国扔向广岛的只是一个完整的铀反应堆而已”。因为便携式炸弹中的石墨并不能发挥功效,在新墨西哥州的盟国科学家花了数月时间,搜寻其他能压制中子冲击的物质,洛斯阿拉莫斯技术区称这种物质为“融合芯”。这种中子反射器必须是高密度的金属物,黄金是可行的,奥本海默就曾认真考虑过申请一些黄金,后来一种合金也被证明可行,于是原子弹两个半边的铀235就用合金缠绕着,外面是一层层的弹片,直到B–29轰炸机的炸弹舱被整个塞满。和普遍认识相反,这种炸弹不是用降落伞投向目标的。B–29轰炸机速度很快且飞得很高,有时间让飞行员及机组成员逃离现场,因此原子弹可直接投掷,但并未接触地面。根据阿尔瓦雷茨原理,为了发挥最大功效,原子弹在目标(洛斯阿拉莫斯术语称目标为“零点”)上空就会触发爆炸。真正的导火线是戴维·格林格拉斯为哈里·戈尔德在报纸上画的那种透镜,现存于莫斯科。在这种神奇的微力矩作用下,通过远程控制炸弹,使中子迅速聚结,千万分之一秒内,原子弹即可被引爆。
无论格罗夫斯将军有何顾虑,他还是不得不假定这种装置不会走火。格罗夫斯是一名军人,为人忠诚。这个项目已经耗费了20亿美元(这笔钱分散在诸多拨款项目中,瞒着国会弄来的),已经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早在1944年12月30日,巴斯托涅的居民还实行着定量减半的食物配给制,太阳旗还在硫磺岛和冲绳上空飘扬,格罗夫斯在给马歇尔将军的书信中写道,他“有理由相信”一种枪式原子弹将在下一年投入使用。那时,格罗夫斯认为初步的测试完全没有必要。据他估计,第一颗原子弹将在1945年8月1日准备就绪,第二颗将在1946年1月1日研制成功,第三颗则再迟一些,时间尚未确定。
4月24日,史汀生和格罗夫斯来到椭圆形办公室,杜鲁门第一次听到了有关曼哈顿计划的完整汇报。总统听完后,顿时瘫坐下来。史汀生告诉杜鲁门,方案有少许变化:7月中旬,将在靠近洛斯阿拉莫斯无人居住的沙漠地区进行一次测试。史汀生表示,如果成功,试验装置将释放出500吨TNT当量,而第一次在实战中爆炸的原子弹的威力将是其两倍,相当于1000吨TNT当量。如果要显示这些人对即将诞生的怪物知之甚少,这些数据就足以说明,因为实验证明第一颗导弹释放出了20000吨TNT当量。尽管如此,杜鲁门还是很谨慎。4月24日的新闻稿中出现了杜鲁门对这颗原子弹的首个决定:探索是否有其他办法。由两组人员研究,一个是军方和非军方人员组成的临时委员会,一个是科学专家组。5月31日和6月1日,两组人员会面时发现,他们分别独立工作但得到的结论一致。
道德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临时委员会(包括史汀生、马歇尔将军、詹姆斯·F·伯恩斯、范内瓦·布什、卡尔·康普顿以及哈佛大学校长詹姆斯·布赖恩特·科南特)对于原子能的影响非常敏感,他们“认为原子能不能简单地作为军事武器考虑,还应被看作人类与世界的新联系”。与此同时,调查人员也意识到,每个工业化国家都有核物理学家团队,无论美国如何抉择,核武器的研制都是迟早的事。临时委员会和科学专家组(包括奥本海默、费米、E·O·劳伦斯以及阿瑟·康普顿)都已做过研究,寻找其他替代方法。提前详细预警原子弹的威力或是在无人区进行爆炸试验,但两种方案皆因不可行而被取消。原子弹爆炸的情形还不为人所知。即使洛斯阿拉莫斯即将举行的试验取得成功,也不能保证B–29轰炸机上投放的炸弹就能顺利引爆。在沙漠的测试是静态的,根据一种复杂而又未经试验的装置在既定高度投放炸弹,并不能给技术人员提供任何有关原子弹引爆问题的新信息,在实战中失灵是极有可能的。如果美国警告日本人后投放下一枚哑弹,那只会让敌人的士气更高昂,加强他们孤注一掷、殊死搏斗的决心。而且,美国也没有多余的原子弹可以浪费。除了用于沙漠爆炸测试的静态装置,只有两枚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
因此,6月1日,杜鲁门的顾问团建议“尽快轰炸日本”,而且应选定有双重意义的目标——邻近其他更容易被摧毁的军事设施,并且“无须提前警告”。4位科学家一致认为:“我们不能保证仅用技术示威就能终止这场战争,除了用于军事外,没有其他切实可行的办法。”史汀生在稍后呈交杜鲁门的备忘录中写道:“一旦开始实际进攻日本本土”(如果杜鲁门不同意使用原子弹,就要立即准备进攻),“我认为这场战争将比与德国的战争更加惨烈。这种尝试……反而会激发敌人的民族团结和同仇敌忾,迥异于德国的情况”。一年后,卡尔·康普顿在《大西洋月刊》中谈起原子弹:“我相信,没有人会放着这样的炸弹不用,否则事后如何向自己的国人交代?”康普顿并非不了解炸死广岛8万人的惨状,但他提醒批评者应该铭记德国德累斯顿和汉堡市的大火,以及B–29轰炸机在东京上空的两次燃烧弹袭击,一次杀害了12.5万人,另一次则近10万。如果可以用数字评判道德,那么,决定对日本使用核武器的人也算不上最大的战争罪犯。
7月13日星期五,正好是罗斯福在沃姆斯普林斯去世三个月的日子,试验装置的两半边铀235、融合芯和起爆装置,从洛斯阿拉莫斯技术区的“后门”步上一条直达路,通往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50英里外半沙漠地带的S发射场。距此地最近的村庄奥比斯库罗(西班牙语为“黑暗”之意),被当地人称为“死亡地带”。这一巧合并未在核物理学家当中引发黑色幽默,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正在向未知的领域迈进。他们警告第509混合大队当心闪电并不足为奇,但闪电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一场暴风雨中的一道闪电就能将他们分崩离析,而且由于链式反应的范围究竟有多大还不可知,摧毁整个地球也并非不可能。虽然科学界大部分人不赞同这种猜测,但没人能保证完全不可能。深夜里,科学家们驱车经过奥比斯库罗,一路无语。
在“死亡地带”的中部地段,靠着一所旧农舍正面,修建了一个100英尺高的铁架。弹芯将在这里组装,但要等到最后时刻才能完成。这时,对闪电的恐惧与日俱增。7月,这种贫瘠的荒漠地带经常会出现雷暴天气,几天前,在这里完成了普通炸弹的预演,刚把炸弹装好,突然一道叉状闪电划过,将炸弹引爆了。支架和农舍是绝对的“零”。洛斯阿拉莫斯炸弹物理组的负责人罗伯特·F·巴查博士正在农舍里安装炸弹,黄昏时分,他觉得很不顺手,每个零部件的精度都极高,但其中一个零部件卡住了,他等了一会儿,再试,再继续等,试了很多次,终于完整契合。
此地西南方10英里外,奥本海默和科学指挥团的其他成员在那里静候佳音,B–29轰炸机则在上空巡航,随时用无线电报告天气状况。奥本海默S–10碉堡是指挥中心,也是总指挥部,其他三个加固的混凝土要塞建在其他方向上,每个要塞都距离“零”地带1000码。初步设定于凌晨4点引爆,但天气总在恶作剧,每次天一放晴,B–29轰炸机的飞行员就报告天边出现新闪电。爆炸推迟到凌晨5点30分,风暴迹象完全消失。7月16日凌晨5点29分15秒,原子时代到来前45秒,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轻轻拨动了主发射器,每个事先搜集的电子都在微秒时间内准确地进入了指定位置,开启第二、三级链式发射器。
5点29分50秒。
一个声音响起:“倒数10秒!”这还是第一次倒数计秒。每个人都在无声地默数着——5时29分51秒,5时29分52秒,5时29分53秒,5时29分54秒,5时29分55秒,5时29分56秒,5时29分57秒,5时29分58秒,5时29分59秒——5点30分,一切同时发生。人类根本无法辨别出百万分之一秒,所以没人见识到原子弹的第一道闪光,但他们的确看见了远处山坡上耀眼的反光。所有人都为之震惊,奥本海默在要塞里抱住了柱子。30秒后,迎面吹来了一股飓风,接着,震耳欲聋的巨响扫过整个荒漠。与此同时,空中不断上升的放射性物质笼罩着“零”地带,把它的发明者惊得目瞪口呆。威廉·L·劳伦斯写道:
……这是人类前所未见的日出,眨眼间,一轮绿色巨日爬上8000英尺的高空,越来越高,直到触及云端,炫目的光辉点亮了大地和天空。这个直径有一英里长的巨大火球不断上升,颜色渐渐发生变化,从深紫色到橘黄。球体不断上升,也不断变大。如同某种自然力挣脱了千万年的困顿。转眼间,颜色变得异常幽绿,如同日全食时的日冕一样。似乎地球已被打开,天空像被撕裂。如同创世之时,上帝说:“让世界有光。”
气体不断上升,巨大的内压使气体不断膨胀,形成巨型蘑菇云,继续上升,又形成一朵蘑菇云,上升到4.1万英尺的夜空,比珠穆朗玛峰还高,最终消失在天际。奥本海默想起了《博伽梵歌》中的两段文字——“如果千万太阳同时在天空照耀,它们的光灿或可与至尊者的宇宙形体相仿”和“现在我变成了死亡,世界的破坏者”。其他人也在欢呼,一位高官声嘶力竭地叫着:“天啊,那些长头发的人肯定失去了控制!”一位欢欣鼓舞的物理学家高喊着:“太阳的光芒也不能与之相比。”的确如此,5点30分时,“零”地带的温度高达华氏1亿度(5556万摄氏度),是太阳中心温度的三倍,表面温度的1万倍。在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西部沉睡的人们也被这种神秘的闪光惊醒,接着那股暴风强烈拍打他们家里的窗门,人们无不为之惊恐。
现在,“零”地带看不见任何东西。费米坐在铅质内衬的谢尔曼坦克里向“零”地带开进,用一个机械铲采集样土,以用于实验室检测,但由于辐射过强,深入研究只能推迟。等到科学家能够安全进入时,才发现“零”地带方圆一英里内的所有生命,无论动物还是植物,如响尾蛇、仙人掌以及沙漠里的绿草全部被摧毁。B–29轰炸机群曾在几英里外发现的一群羚羊也消失了。新墨西哥州其他地方的牛,皮毛上也长出了灰色斑点。距离“零”地带800码处的32吨重铁塔现在成为一摊扭曲的废铁,而“零”地带周围冲压成了一个直径约800码的白热大圆碟,连一粒沙都没留下。高温将沙熔成了不知名的翠绿物,如同一个笨重又折不断的塑料一般。农舍和支架不知所踪,已化成气体随风而去了。
格罗夫斯将军第一个回过神来,告诉身边的副官:“战争结束了,只需一两颗这种炸弹,日本就玩儿完了。”身旁的科学家并没有说什么,有一个人把手指十字交叉(祈祷幸运之意),因为“一两颗”是他们的所有。洛斯阿拉莫斯试验的代码是“三合一”,意指现有的三个“新玩意儿”。如果东京方面揣测出真相(一位天皇的军官后来确实怀疑过),美国的境况就危险了,因为再造一枚原子弹需要多耗费大半年的时间。但现在两次爆炸,或许就能带来瞬间的和平。
只有一个人能决定下一步如何走。当杜鲁门乘船前往波茨坦时,试验准备已进入最后阶段。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提及,当时“很急切地等待着消息,因为没人能确定原子弹完全爆炸的结果”。7月16日早上,两个临时代码组成的文件由信使飞机送到波茨坦。第一封是格罗夫斯将军向总统的汇报:“手术上午完成,后续诊断仍在继续,但结果非常理想,甚至超过了预期。”第二封是战争部长用私人信封写给丘吉尔的信件。史汀生写道:“婴儿圆满诞生了。”丘吉尔首相喃喃自语:“基督在愤怒中复临了。”据杜鲁门回忆,他只是向斯大林元帅“顺便提到”,美国研制出一种具有超凡杀伤力的新型武器,这位苏联人补充了些什么,但没表现出太大兴趣,只简单回答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希望美国能“好好利用这一武器打击日本”。
杜鲁门总统椭圆形办公室的书桌上放着一张小标牌,上面写着:“重任止于此。”现在,他就担着这样的重任,并且不能分担给其他任何人。他的临时委员会顾问刚刚发来电报:“目前,没有任何技术手段能结束这场战争,除直接用于军事外,无其他办法可行。”在杜鲁门看来,也别无选择。军事顾问一直在催促他执行他所谓“现有的进攻日本本土”的决议。
8天后的7月24日,总统初步批准了实施原子弹打击计划:“只要天气情况允许,就立即执行。1945年8月3日前后,第20空军第509混合大队将携带第一颗原子弹前往下列目标地之一:广岛、东京、小仓、新潟、长崎……实施轰炸。”杜鲁门认为这样的白纸黑字非常残忍,史汀生也有同感。早在6月19日,战争部长就在日记中提到,一定要给东京一次“最后的警告”。后来,在总统的建议下,杜鲁门本人、丘吉尔和蒋介石通过广播向日本发出了后人所称的《波茨坦公告》。公告前7条具体保证人道主义,不打击报复,允许日本建立“新的和平、安定和公正的新秩序”,建立言论、宗教和思想自由,建立新工业,“加入世界贸易”,对日本国内战略要点进行有限度的占领——一旦局势稳定,将迅速结束占领。第8条即最后一条要求日本所有军队无条件投降,否则将对其实施“迅速且彻底的打击”。
这段广播在东京引起了各种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在向日本许诺,美国军队撤离后,可由日本人决定成立自己的政府,事实也的确如此,这正是杜鲁门想要传达的。但日本的武士道影响太深,日本外相东乡茂德想用拖延战术,他表示内阁中的军人们一定会拒绝执行这样的要求,所以不如不表态,但首相铃木贯太郎大将犯了一大错误。在7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铃木贯太郎指责《波茨坦公告》只不过是老调重弹,日本不屑理会。伯恩斯告诉记者,这个消息“令人沮丧”。但杜鲁门仍希望敌人能三思而后行,因此迟迟未对提尼安岛开绿灯,直到8月2日,他乘坐“奥古斯塔”号回国时,才发布命令。命令被编码后,通过无线电广播发往地球的另一端,一切已成定局,再也不能挽回。
“小男孩”由三架超级空中堡垒运往提尼安岛,8月5日星期日下午,经过部分组装,原子弹悬挂于“艾诺拉·盖”号B–29轰炸机的炸弹舱里。“艾诺拉·盖”号是第509混合大队指挥官保罗·W·蒂贝茨上校的专机,他很早以前便以他母亲的名字为其命名。曾有人告诉他,一天时间内,他和他的战机都将载入历史。现在,手下的士兵也猜测到闲散的日子终于要结束了。运送高级军官的吉普车来来回回,格罗夫斯的副将T·F·法雷尔准将刚从洛斯阿拉莫斯抵达此处,正在向威廉·S·帕森思上校解释装置。这位海军军械专家明天将登上“艾诺拉·盖”号轰炸机飞往“帝国”,指导此次袭击任务。帕森思听得越多,眉头皱得越紧。他到达这个岛后,曾见过几次B–29轰炸机执行任务,但如果要用超级空中堡垒运载组装好的原子弹,恐怕会造成历史上最惊人的事件。法雷尔称,现在只能祈祷战机不会出事。帕森思坚持认为:“如果要让我离开岛后,再来组装原子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法雷尔问道:“你之前组装过类似的炸弹吗?”帕森思回答没有,但自己有一整天的时间来学习。这个决定同时也意味着,他是“艾诺拉·盖”号上唯一全面了解这种武器的人。假如命运不济,他可能会落到敌人手里。为保险起见,他向一位年轻的情报官借了一支手枪。
这天晚上,第509混合大队在会议厅集合,陆军上校蒂贝茨首次向士兵们说明了任务:“我们要执行的任务是投掷一颗炸弹,这种炸弹你们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说过。炸弹的杀伤力是两万吨TNT当量。”
他停下来,等着下面发问,但没有人提问,飞行员都惊呆了。
他继续讲非凡的武器需要配合非凡的战术,这也是他们的演练如此特别的原因。几小时后,凌晨1点45分,三架超级空中堡垒起飞前往日本,转播目标地和替代目标地的天气情况。2点45分,第二批三架B–29轰炸机起飞,黎明前15分钟,帕森思将驾驶“艾诺拉·盖”号轰炸机在硫磺岛与两架护航机会合,一起执行投弹任务。午夜12点,收到最终作战指示,洛斯阿拉莫斯将发来报告,解释为何会让一位海军军械上校登上主轰炸机。这一晚,无人入眠,大家都在猜想帕森思上校能否在空中将原子弹组装好。而帕森思自己比任何人都想知道。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黎明前,他们在星空下飞翔,绕过小笠原群岛南部厚厚的积云,在硫磺岛成功会合,然后一个大左转转向西北,朝日本方向飞去。蔚蓝的天上,除了高空中一片薄薄的云朵之外,几乎空无一物,也没有发现敌人的战机。机组成员有些坐立不安,没有任何对话或玩笑。
从蒂贝茨的副驾驶员罗伯特·A·刘易斯上校此时写给父母的书信里,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他在战机上写着:“4点30分,我们看见东方的天空依旧高挂着月亮。我想,向小日本扔下炸弹返航时,每个人都会如释重负。当然,回家路上的感觉会更好。”5点,刚刚破晓,近一个小时后,刘易斯写道:“此刻(5点51分)看来,我们还要在晴朗无云的天空中飞行一段,投弹手汤姆·费比一直没有说话,我想他的思绪一定回到了美国中西部的家乡吧。”一分钟后:“5点52分,我们离硫磺岛仅有几英里。现在我们要上升到新的高度,并且要保持在这个高度,直到距离‘帝国’一小时的路程。”
在本州岛上空,帕森思开始默默地组装设备。副驾驶刘易斯的手稿也开始凌乱潦草:“……帕森思上校将完成组装的最后部分。战机的承载重量已达到极限,炸弹装好了,它就在你的身后,感觉很不自在。愿上帝保佑……启动了自动装置,我们已飞达适当的高度……不远啦,亲人们……”
他们绕着目标又飞行了4英里。费比目不转睛地盯着瞄准镜上的十字线。9点15分,他按动了触发器,原子弹被释放,不到60秒的时间,原子弹落了下来(地面上的各种计时器,甚至一些是断肢上的手表,都证明了投弹时间)。坠落过程中,原子弹自动调试齿轮和进程,准确无误地顺利引爆。刘易斯上校刚刚给父母写道:“轰炸目标过程中,有短暂的间歇。”然后,他潦草地涂写着:“天啊!”
透过护目镜,他们第一次见到了一团紫红色的火点,千分之一秒内迅速沸腾、翻滚、膨胀成一个半英里宽的大火球。紫色的大火球继续上升,周围形成了巨大的灰色烟圈,升入1万英尺的高空,形成了翻腾的第一朵蘑菇云。火柱下方约有三英里宽,目标“零”地带剩余的一切均被吞没,一切可燃物体瞬间化为灰烬。5万英尺的高空中形成了第二朵蘑菇云。“艾诺拉·盖”号和两架护航机快速拍下几张照片后,就迅速撤离了。距离广岛270英里远时,他们仍能望见蘑菇云继续上升至平流层,发出五彩斑斓的射线。
9点20分,蒂贝茨向提尼安岛发电:“任务胜利完成。”“胜利完成”似乎并非合适的词语,但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了。忽然,蒂贝茨意识到第509混合大队的飞行员突然成了提尼安岛的英雄,后方的人再也不会嘲笑他们了,美国的百万民众也会相信他们已经取得胜利,或离胜利不远了。但似乎也失去了什么。上午9点14分,广岛这座富饶的城市里还居住着34.4万民众,9点16分,就有60175人死亡或失踪,4平方英里的居民区顷刻间化为乌有。远在华盛顿的杜鲁门总统不久后宣布:“16小时前,一架美国飞机向日本广岛投下一枚炸弹……我们开始驾驭宇宙的基本能量——太阳也从中获得能量,是为了反击将战争带到远东的人。”这听起来是对的,但当他继续说,“美国花费了20亿美元下了科学史上最大的赌注——终于成功了”,这简直大错特错。将这样的大屠杀看作赌博赌赢了,极不得体。监押中的赫尔曼·戈林野蛮地讽刺道:“我无法承受这样的‘伟大胜利’。”
这一天,人类进入了原子弹时代。时代伊始,因缺乏了解,闹出了很多粗俗的笑话。原子概念实在太大,人们无法立即消化。据说,根据爱因斯坦的方程式,1克该物质(大约是一枚美国硬币重量的410),可以将100万吨的重物举到6英里高的山顶,或者说其一气所能提供的燃料,足够一架大型飞机日夜飞行一年。当然,说是一回事,接受这样的事实又是另外一回事。脱衣舞女王在广告里将自己标榜为“原子弹”,萨姆·戈德威错误地以为:“原子弹,实际上就是炸药!”正如阿肯色州纽波特的一位农民不知道核裂变为何物,以为橡树岭真有一家“原子弹公司”,于是写信给这个并不存在的公司说:“我想把地里的树桩清除,你们有合适的原子弹可用吗?如果有,请回封邮件给我,我想知道价格。相比炸药,我想原子弹会更好用些。”消息传出后,很多人都嘲笑阿肯色州这个无知的农民,竟然连链式反应都不知道,但也有许多人并不相信或是不肯相信这样的链式反应。《纽约时报》的威廉·L·劳伦斯准备随“胖子”到长崎,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它。他认为原子弹“如此精巧的设计,任何雕刻家要是能塑造出这样的杰作,肯定会为之骄傲”,他虽然曾亲眼见证了在阿拉莫戈多沙漠的试验,但依然怀疑:“这物体看似无害,设计精美又操作安全,它真的会在眨眼间就摧毁整座城市和居民吗?”答案是肯定的。8月9日,原子弹在第二个目标城市爆炸,夺走了3.5万条生命。甚至到现在,仍有人对其持怀疑态度。太平洋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茨中将在提尼安岛查看从新墨西哥州带来准备飞往长崎的铀235箱子的大小,对康奈尔大学的查尔斯·贝克博士说:“这里面东西的原子是导火线,引爆长崎空气中的原子。”贝克却说:“将军,事实并非如此。爆炸完全是从箱子里的物质发出的。”斯帕茨将军惊奇地盯着他说:“年轻人,或许你信,但我不信。”
第二颗原子弹爆炸后,从长崎归来的机组成员听闻苏联正在进攻中国东北。此时,B–29轰炸机盘旋于日本本土上空,撒下数以百万计的传单:
作者蓝池白云的经典小说战神之都市主宰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战神之都市主宰林啸天出身豪门大家,但是家族却遭到背叛,从而家道中落,数年后,一代战神林啸天王者归来,吊打各路不服,书写都市传奇。...
...
她重活一生,明医道,兴农田,育萌宝,风华绝代!她权倾天下,讨公道,斗极品,虐桃花,赚钱养家!...
书海阁小说网免费提供作者橘子笑的经典小说嫡女宠妃倾天下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欢迎光临wwwshgtw观看小说郁诗上辈子爱了一个渣男,掏心掏肺最后却换了个满门抄斩的结局。重活一世,郁雪想通了。破皇后,谁爱做谁做!破渣,谁爱要谁要!然后,她转头就看到了传闻中奇丑无比吓死了两位未婚妻的战神乾王。丑怎么了?再美能美得过她吗?她负责美,而他只需要负责爱她只爱她!...
关昕林月儿作者原来是我作品状态连载中我是个被人看不起的穷人,直到有一天,亲生父亲找到了我,他是华人首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