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科学家还知道,影响中国东部降水量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我们经常在天气预报中听到的一个词语——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是地球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一般位于地球南北纬30度附近的副热带大洋上空,它对附近区域的水汽、热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靠近亚洲大陆,对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东亚地区气候有着重要作用。
不夸张地说,中国东部的气温、降水的变化,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它也对中国的漫长历史产生了隐秘且至关重要的影响。
具体说来,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偏北方的位置时,北方地区降雨会比正常年份多,而南方地区降雨会比正常年份少;反之,当它处于偏南方的位置时,降雨的情况就是北少南多。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称为“东亚雨神”:它偏向某个方向,邻近的大陆就会有更多降水。
科学家根据泥炭中碳同位素数据分析,在距今约4800—4200年,也就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的时期,“东亚雨神”长期位于偏北方的位置,这一时期,中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的夏季可能持续多雨,并可能出现洪涝灾害。长江流域的夏季降雨则可能持续偏少,出现相对干旱。这样的降雨分布对中华大地上的早期文明来说,可谓福祸不同。
对东北地区乃至延伸到今内蒙古地区来说,本来正常年份降雨是较少的,降雨增加利于农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对当时的文明来说是好事。而对长江流域来说,本来正常年份降雨是较多的,这个时期降雨有所减少,略微干旱的气候有利于河网密布、沼泽泥泞的长江流域泥土干化,出现更多适合耕种的土地,对那里的文明来说,也是好年景。
相对来说,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人们就较为苦恼了,他们相对靠近北方的纬度位置,加上有一条大河水系在该区域流过,所以降雨增多带来了较多的洪涝灾害,给文明的发展带来了不少麻烦。
以上就是4000多年前古文明“满天星斗”时的气候分析。简单地说,就是当时的降雨量分布有利于南方和北方文明的生存和发展,对中原文明略不利。
天有不测风云,根据湖底泥炭层分析,距今约4200年前,东亚大气环流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调整。“东亚雨神”结束了自己长达约600年的“北居生活”,开始向南移动,转为“南居生活”。请注意,在接下来的约1600年里,也就是距今约4200—2600年,它都将位于偏南方的位置。这段时期大概相当于传说中的夏朝到春秋时期。
于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东部大陆上的气候,特别是降雨分布发生了重大改变。东北、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由长期降雨偏多转向降雨偏少,而长江流域则降雨偏多起来。
可以想见,东北地区的人们发现生活变得艰难了,降雨减少给他们的旱地农业带来了沉重打击,让他们原始的农耕文明慢慢衰落下去,一部分人被迫向南迁徙,留下的人可能转向了狩猎、采集和游牧生活。而长江流域的人们也发现日子不好过了,降雨太多让他们的家园变成了一片泽国,适合耕种的田地变少,他们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的农业遭受了沉重打击,他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去别的地方谋生。
风水轮流转,此时黄河流域的人们兴高采烈起来,肆虐当地的洪涝灾害过去了,降雨量也比较适中,利于农业的开展。于是在北方和南方的诸多文明相继遭受重创、逐渐暗淡的时候,黄河流域的文明如同一轮圆月,在中华大地上冉冉升空,文明的光芒照耀着大地。
这就是中国东部地区早期文明从“满天星斗”到“月明星稀”的剧情,这个剧情的主角是气候变迁,是“东亚雨神”的南北移动。
这个剧情版本和真实的人类文明剧情是一致的吗?只能说,用气候变迁来解释“月明星稀”比起外来文明入侵,更有科学依据一些,更靠谱一些。而且我们要知道,越是远古时代,古人的科技水平越低,对抗环境变迁的能力越低,因此古文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就越大。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时代,气候变化对古文明的影响,很可能会是决定性的。
不管怎样,在四周古文明相继暗淡的时候,华夏文明的一轮明月升起了。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下这轮明月的文化景色。
初升的太阳照向了伊洛河,河水泛起亮色,河北岸的高地也沐浴在清晨的阳光中。这块高地就是二里头,我们正穿越回3500多年前。
二里头是位于今河南的伊洛河北岸冲积平原最南端的一块高地,四周则是平坦、肥沃的泛滥平原。如果视野放广一点,我们会发现二里头及其周围地区坐落在群山环绕的一块盆地中,盆地的北面是连绵起伏的邙山,南面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岳嵩山。
这是一片安居乐业的土地,但二里头的居民可能并不知道,就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爆发了汹涌的洪水。洪水并不是二里头局部的现象,在整个黄河中游及其支流,甚至淮河上游都洪水滔滔。我们有理由认为可怕的洪水与“东亚雨神”有关。
这次大洪水事件给当时的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以沉重的打击,却也改变了二里头地区的地貌和水文,劫后余生之后,这里变得更适合人类生存,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有利于早期农业的开展。
二里头居民种植的农作物中,最多的仍然是土生土长的粟和黍,也就是小米和黄米。但早期居民在农作物品种上是多多益善的,也种植大豆和小麦。大豆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种植规模和比例虽然不突出,但相对稳定。这里的居民并不知道,他们当时种植的小麦其实来自遥远的西方,起源于西亚。到了二里头时期,小麦已经变成了中华文明一种重要的农作物。
东亚的二里头种上了原产西亚的小麦,说明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东西方就已经存在了交流。
有趣的是,二里头还种植水稻这一原产于南方的农作物。这是因为当时二里头地区的气候并不像今天的河南这样干旱。3500年前,这里的人们生活在较为暖湿的亚热带北缘自然环境下,气温比今天高,降水也比今天丰沛。据估计,当时二里头的年平均气温约为16摄氏度,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如此暖湿的气候让二里头的平原上分布了相当多的积水洼地,这些地方不适合种植耐旱的粟、黍、麦等,却是种植水稻的理想水田环境。因此在二里头时期,这里水稻的种植面积比此前有所扩大。
粟、黍、麦、豆、稻,古代中国所谓的“五谷”在二里头全都齐了,可以想象二里头秋收的时刻,真可谓五谷丰登。
早期先民的生活当然不会那么惬意,当时各种农作物的亩产量是很低的,为了填饱肚子,他们必须想尽办法获得更多的食物。
二里头文化时期,人们的肉食已经不再主要依靠狩猎,家养的牲畜已经能够提供大量的肉食。比如说家猪,早在二里头文化之前3000年,野猪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经过驯化变成了家猪,但在二里头文化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先民们有了更多的剩余粮食和残羹冷炙给猪食用,因此家猪的养殖变得很兴旺。
总之,二里头先民的肉食菜谱十分丰富。贝类、鱼类、爬行类、鸟类,只要能获得的肉食,他们来者不拒,当然最主要的食物来源还是哺乳动物,特别是猪、牛、羊这几种家畜,以及野生的梅花鹿。
有了充足的食物,早期文化的繁荣就有了底气。占据天时与地利的二里头文化不愧是中华文明早期文化中的一轮明月。
一座巨大的夯土“城市”傲立在二里头高地上,俯视着周围的平原和河流。这是一座井然有序的大型建筑群,有着纵横交错的大道、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还排列着多座建筑,具有明显的中轴线格局。
二里头的道路十分宽阔,外围大路最宽处超过了20米,主要建筑之间也有通道相连或相隔,比如考古学家发现,在东西并排的两座大型建筑基址之间,就有宽约3米、长达百米的通道相隔。通道的路面下,还有木结构的排水暗渠。其中一处基址是一座多进院落的组合式建筑,它的南院和中院有多座东西并排的墓葬,而北院发现了有积水迹象的大型池塘遗迹,当年这里也许是一片美丽的宫廷池塘,蛙鸣鱼跃蜻蜓飞。
当时的二里头社会已经是一个阶层井然的社会,在宫城周围特别是宫殿区以东区域,居住着二里头的贵族们。从出土的一些较精美的玉器和陶器,后人可以推断出他们身份高贵。而在这座“城市”的西部和北部,则是一些小型的地面式或半地穴式建筑,在小型墓葬中出土的一些陶器,说明这个区域是二里头一般先民的生活区。
二里头先民不仅忙碌地在田地劳作,在丛林狩猎,他们也在“城市”里辛苦工作着。从宫殿区向南200余米的位置,就是他们的一处重要的工作场所——铸铜作坊,面积竟然达上万平方米左右。二里头遗址的青铜作坊规模大,延续使用时间长,包括了浇铸工场、烘烤陶范的陶窑,展现出当时的铸铜工艺设施已经有较高的专门化水平。这其实并不奇怪,二里头时期属于青铜时代,铜器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二里头又不仅仅是一处“城市”,它实际上类似于首都,统治力向外辐射,控制着四周广阔区域,因此二里头有需求也有能力长期维持规模很大的铸铜作坊。
而在宫殿区和铸铜作坊之间,还另有一处作坊,这是绿松石器制作作坊,二里头先民主要在这里制作绿松石管、珠及嵌片之类的装饰品。
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应该都有围墙包围着,说明当时对这些重要生产部门的管理较为严格,很可能是由统治阶层直接控制和管理生产。
然而,二里头自身并没有铜矿和绿松石矿。在铸铜作坊里,如今所见都是熔炼渣,说明这里只负责进行青铜的熔炼和铸造工序,而开采矿料和冶炼矿料是在其他地方完成的。至于绿松石矿,可能来自向南几百公里(千米)之外的山区,那里有绿松石矿的矿带。矿石来自远方,也佐证了二里头作为都邑的控制力是很强大的。
对神灵的崇拜,是科学不昌明的远古时代的普遍现象,二里头先民也不例外。在“城市”的中东部,也就是宫殿区的北方和西北方一带,集中分布着一些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的建筑和其他遗迹,主要包括一些圆形的地面建筑、长方形的半地穴建筑,以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墓葬。二里头先民可能就是在这些祭祀点,祭拜先祖和神灵。或许他们在参加仪式的时候,会带上精美的绿松石装饰品和光亮的青铜器物,祈祷神灵保佑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从二里头文化的辐射范围看,它已不限于与邻近地域的松散交流,而是大范围地向外扩散。例如,作为二里头文化重要礼器的盉、爵等,在二里头文化的兴盛期,已经到达了距中原相当远的地域:向北发现于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向南发现于今四川到今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向西扩散到黄河上游的今甘肃、今青海一带。
更有意义的现象是,从出土位置上看,二里头传播出去的这些陶器、青铜器,并不是距离二里头越近,出土就越多,这些礼器往往出土在二里头文化扩散的远方,尤其是与其他古文化的交界处附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扩散现象呢?
这是因为,礼器和普通日用陶器的扩散方式是不一样的,礼器的作用是连接了二里头文化涉及的各个地方的中心据点,它们的传播其实是在不同区域的社会上层之间进行的。换句话说,二里头文化在当时已经与南北方广阔区域的族群有着频繁的联系,而且对各地的族群有着重大影响力。
伴随着魂导科技的进步,斗罗大陆上的人类征服了海洋,又发现了两块大陆。魂兽也随着人类魂师的猎杀走向灭亡,沉睡无数年的魂兽之王在星斗大森林最后的净土苏醒,它要...
送葬上山,我却被装在棺材里活活给埋了,随之整个村子三百多口人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只有晚上这里才人声鼎沸。我从棺材里爬出来,才发现新书期间,一天二更。...
火影世界,一灵魂带着系统穿越而来成为自来也,精彩不断,满世界到游历,且看豪杰自来也一生传奇!!...
纳尼?大婚当天,他堂堂一个王爷就被人讹上了,不仅要帮人家养儿子,还要履行丈夫职责?!不行,我不同意。某男抗议。抗议无效。某女叉腰道。命你亥时之前洗刷干净,候着!神啊!又要侍寝?能不能装死?嘤嘤嘤...
每逢莫少结婚,苏与言必定出现砸场子!第七次!这是莫邵谦第七次结婚了!苏与言,你想说什么?莫公子,恭喜您又被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