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张皇后一面倾诉,一面喝茶,终于说完了,胸中舒坦了些,那股无名火也压下去了。
张皇后以前觉得胡善祥话少沉默,现在觉得话少也有话少的好处。就这么安安静静的坐着聆听,好像泰山崩了也不会动摇分毫,冷静自持,让人莫名安心。
给张皇后请安完毕,胡善祥回到端本宫,穿着素服的朱瞻基也刚刚回来,脸色如常,但是六年夫妻,她能从他的眼神中看出火星。
胡善祥问“从钦安殿来?”洪熙帝不喜欢乾清宫,总觉得这里还残留着父皇的影子,目前住在钦安殿。
洪熙帝一直生活在父皇的阴影下,当了皇帝之后,推出洪熙新政,许多新国策和太宗皇帝反着来。
太宗皇帝重视航海,屡屡派出郑和太监太监下西洋。洪熙帝下令停止航海,连造到一半的大宝船都停工了,成为一堆废木头。
太宗皇帝对侄儿建文帝时期拒绝承认自己正统帝位的大臣们杀伐决断,毫不留情。洪熙帝则下令特赦,善待建文旧臣和家人。
太宗皇帝五次御驾亲征,以攻为守。洪熙帝下令严防死守,不提北伐。
但是朱瞻基是爷爷带大的孩子,更认同太宗皇帝的治国理念,父子政令不和。
以前父子齐心协力保护东宫和皇太孙宫的储位,有相同的目标、共同的对手,自是父慈子孝,现在日子好过了,却生出了矛盾。
“嗯。”朱瞻基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和最信任的在一起,不用戴面具了,一拳砸在案几上,“父皇说,他要迁都。”
胡善祥以为丈夫气糊涂了,说道“这不已经迁到北京了吗?”
朱瞻基叹道“父皇说要再迁回南京去。”
这……胡善祥听了,一阵无语,皇家真能折腾啊,“所以你和父皇有所争执?”
朱瞻基说道“父皇是君,也是父,我怎么敢和父皇争吵。我只能劝,说都城在京城的各种好处,南京的种种不合适。太宗皇帝为了迁都,已经付出无数银两、民力,再迁回去,多年心血白费了。何况南京的宫室是填平了燕雀湖建的,地基不稳,宫室多有塌陷,损毁,回去还要重新,修了将来还得塌,怎比得北京地基沉稳,可住千百年。”
“可是父皇不听,他不喜欢北京,不适应北方的气候,说太宗皇帝迁都劳民伤财,本就是错误。否则怎么会在迁都第二年紫禁城刚修好的三大殿就遭遇雷击烧成灰烬呢?这是上天示警。我为太宗皇帝多说了几句,父皇就发怒了,要我回来反省。”
张皇后和太子母子两个都受了洪熙帝的数落,都在胡善祥这里倾诉。
明明都一起升职了,日子却都不好过。
胡善祥说道“当太子,你还是得学父皇。父皇以前怎么做,你现在怎么做。”
胡善祥提笔,写了个“忍”字。
话虽如此,做到却很难,朱瞻基说道“难道就眼睁睁看着父皇把都城又搬回南京?太宗皇帝多年心血毁于一旦?”
胡善祥说道“别着急,以太宗皇帝的魄力和手腕,迁都都用了十几年,父皇的新政以休养生息为主,这事一两年是不可能办到的。若说北京的三大殿雷击起火是上天警示,那么南京的皇城呢?”
朱瞻基说道“可是南京皇城只是地陷坍塌,并没有起火。”
胡善祥笑道“这个可以有啊,就在打雷那天南京皇城某个空殿起火了,谁知道是雷击的,还是人为的?既然都是上天示警,那就不用搬回去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少上天警示这个理由就站不住脚了。”
朱瞻基当即密令心腹去南京旧皇城,在打雷那天放了一个火,烧了半个宫殿。
南京旧皇宫雷击起火的消息传到紫禁城,朝廷吵成一团,有支持迁回去的,也有反对的。
洪熙帝铁了心要迁都,他干脆六部所有的印章都收回去,加了“行在”二字,“行在”的意思是皇帝临时办公的地方,虽然现在暂时无法回迁南京,但是洪熙帝在名分上否认了北京作为都城的地位。
朱瞻基自是反对,父子矛盾加剧,加上郭贵妃最终频频吹枕头风,洪熙帝对不听话的太子有了疑心,说道
“你麾下幼军是太宗皇帝时期建立的,为的是你在北京监国时保护你,现在紫禁城二十四卫皆已具备,幼军冗余,国家连重修三大殿的钱都没有,就没有必要再耗费银两养着他们了,给些遣散费,就地解散吧。”
龙啸狂兵字数2890254 一腔热血,一双铁拳,彰显铁血男儿本色!至尊兵王重回都市,在一位漂亮风情的女老总手下做事,日子颇得乐趣,但是平静的生活却被一次意外绑架所打破,他被迫出手,暴打纨绔,猛拍局长,凶狠如狼,他是兵之王者,注定龙啸九天,笑傲花丛。...
三年前,顾婉被贱女设计,被渣男逼至走投无路。三年后,虐渣是顾婉的终极目标。然而每次动手,她的盲先生总是先下手为强。季先生,你到底要干嘛?没有理由的宠你啊!...
五年前,秦冉被亲姐姐绑架,在伤心欲绝中签了离婚协议书。五年后,一对儿萌宝强势来袭。送冥币花圈阻挠了亲爹跟渣女的大婚。而秦冉再一次落在了那个让她伤痛的渣男手里。只是这一次,渣男为什么不渣?为什么宠她入骨?慕擎宇,我不想再嫁给你!嗯,那我嫁你。慕擎宇,你还要不要脸!不要,我只要你!...
作者都门帐饮醉的经典小说大宋最强太子爷最新章节全文阅读服务本站更新及时无弹窗广告小说北宋,一个繁华且虚浮的朝代。北宋末年,一个战乱频起的屈辱年代。当代大学生在机缘巧合下穿越到了北宋,成了北宋的太子。在这里,有系统傍身。他建强军,肃朝堂。搞科技,御外敌。能文能武,金戈铁马,方显男儿本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