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87章天人三策(第1页)

武帝与汉朝的前几任皇帝不同,他会写诗,通音律,这样一个爱好文艺的帝王,身边自然会聚集一大批的文人,而这其中,以董仲舒、东方朔、司马相如最为有名。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两句诗,是琵琶女自述身世的开端。琵琶女住在“虾蟆陵”。“虾蟆陵”又叫做“下马陵”,传说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陵寝所在。

董仲舒满腹经纶,武帝目之为国士。在他死后,武帝感念他的德行学问,每次来到他的墓前都要下马致敬。此事传了开去,这里就被人称作是“下马陵”,日子久了,音讹误为“虾蟆陵”。

儒家的祖师爷是孔子,孔子以后、秦以前,又有许多代表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孟子和荀子。然而这三位都是“在野”的学者——孔子做过司寇,掌管刑狱,可是不久罢官——他们的儒学都只近乎一种纯粹的学术,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频繁的时代,推行仁义的他们是不会有多大的市场的。因此,孔、孟、荀这三个人的声音都只在读书人的圈子里发生影响。

董仲舒则不然。他一生经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这三朝都是治平盛世,从前“默默无闻”的儒学这时就发挥了作用。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景帝时为博士。这里的博士所指的并非是一个学位,而是指有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学者。秦始皇时,为招揽天下贤才,置博士,后有博士七十余人,相当于皇帝的智囊、顾问。汉朝时置博士,却始于文帝。

文帝好刑名之说——刀笔吏登上历史舞台就是始于文帝一朝。景帝呢,在母亲窦太后的影响下,崇尚黄老之说。董仲舒这样的儒生,在文景两朝自然没有什么施展才华的机会。不过,那时还年轻的他并不灰心,反而更加坚定了钻研学问的决心。

“目不窥园”的典故就是出在他身上。传说董仲舒终日埋首经书,这样一连三年,连家里美丽的后花园都未曾踏入一步,可见其专心。在钻研学术的同时,董仲舒还广收门徒,学生太多教不过来,就让先入门的弟子代师授艺,这是先秦以来教书先生的老办法了,并非董仲舒的原创。

钻研学问可以看做是个人兴趣爱好,广收门徒则暴露了仲舒内心的不甘寂寞,他要他的学问传下去,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读书人的心里都是有一个大大的问号——读了这么多的书作何用?

无非是想登上朝堂,指点谋划,试上一试。更何况,金碧辉煌的朝堂和威仪尊贵的朝服本身就是一种诱惑呢!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清贫的孟郊不也在登科后一洗颓废,神采飞扬吗?可见这是一个千古文人共有的梦。仲舒在等,等待机会。

“玉在匣中求善价,钗在奁里待时飞”!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武帝下诏,令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行政长官推举人才,“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然后聚之京城,与天子面对面的交流。一时间,蛰伏民间的精英人才鲤鱼争跃龙门般涌了出来。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早已得享大名的董仲舒。

董仲舒没有与武帝当面探讨,他的手段是上书对策。仲舒并非形而下的“器材”或匠人,而是形而上的哲学家。武帝雄才大略,所求亦非一时一地的权谋术数,而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之道,所以他对仲舒的想法非常感兴趣,故而连续下诏向仲舒问了三次,仲舒也连续地上书,做了三次解答,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在“天人三策”里,董仲舒引用并发挥了《春秋》,将自然界的灾异变化和人类社会联系在一起,认为如果人君有道,治国有方,那么就会天降祥瑞;反之,如果人君纵情享乐,不顾百姓死活,那么就会爆发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时候,上天还没有放弃自己的儿子——“天子”,所以这些自然灾害只能算是一种警告,可是如果人君还是不知悔改,那么灾害就会越来越多,直至国破家亡,宗庙毁坏。

可以看出,仲舒的儒学不但与孔子不同,与相对较近的孟子相比也大大不同。他的学问里似乎融入了稷下学宫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阴阳感应学说。当然,董仲舒学问的主体还是儒学,他提出“天人交感”渲染灾异变化,主要是为了约束至高无上的皇帝,因为经过了秦朝的二世而亡,汉初的有志之士已经看出了过分集权的危害,因此被秦始皇废止的分封制又开始在高祖刘邦手下复活。

那么,如何做才是有道呢——这才是董仲舒的重点——当然是兴儒学,不光是兴,而且要定儒学为一尊。其他百家杂说在董仲舒眼里都是胡说八道、惑人耳目的,所以要“悉罢之”。

但他似乎忘了,自己的儒学不是“纯正”的儒学。

这世间有“纯正”这一说吗?

任何所谓“纯正”的东西,都要追根溯源到其“始祖”,正如纯种的狗和马,人们都能追溯到它的祖先多少多少代,其族谱比大多数人还要健全完备。

人们当然可以假设孔子的学问是真正的儒学,那么孔子的学问是哪里来的呢?传说他也曾求教于老子,难道可以说,其实真正的儒家是道家吗?孔子一生里最崇敬的人是周公,他也一直以推行、复兴周礼为己任,难道可以说第一个儒家不是孔子而是周公吗?若真是这样,为什么称儒家为孔门,而不是周门或旦门(周公名旦)?

不但如此,仔细推敲《论语》,人们会发现,孔子并非没有法治的概念,只不过他更看重德治和礼治罢了……凡此种种,难道可以说真正的法家都是儒家吗?其实,儒也好,法也罢,都各自有其上古的源流——这个问题是说不清的,因为时代太久远了,材料都湮灭了——只不过流传至后世,各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孔子重德重礼,而韩非、李斯这些人更重严刑峻法。

一种学说的创立,当然不可能凭空捏造,必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所以要“江海不择细流”以“就其深”,要泥沙俱下,不能“择善固执”,因为太多时候,由于人类生命的短促和视野的狭窄,并不能、并没有能力判断什么是“善”。所以现在的人非常看重多样性,无论是物种多样性,还是文化多样性,因为保护了多样性,就是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

董仲舒的这个提议,显示了他“独霸学坛”的野心,所以与其说他的“独尊儒术”是出于安定天下的公心,倒不如说是出于显扬自我的私心,尽管这种私心可能连仲舒自己都没有察觉到。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尊儒呢?董仲舒提出了捆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思想方法上来说,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与孔孟是如出一辙的。

孟子主张王道,所谓“内圣外王”,他是将孔子的“礼治”思想发挥到了极致的,将每个人都塞进了一个小格子里,不能超越本分,如此也就海内治平,再无纷争了。

董仲舒也是一样,君臣父子夫妻,只要恪守其道,那么天下大治还会远吗?

无论董仲舒的学说怎样,武帝被他打动了,因为他的“独霸学坛”的气魄,与他的“大一统”梦想是契合的。因为,这里面都有一种深植于一般人头脑中的美学观——整齐,武帝是不能容忍他掌舵的汉朝再如以前一样,诸侯国各自为政,整个国家如野草生长似的,他要为这个国度立规矩。

不久,仲舒的学说为武帝推重了。可是武帝知道他只是一个困守书斋的学究,所以并没有委以大任,而是派他做了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刘非一向桀骜不驯,可是或许是慑于董仲舒的大名吧,在董仲舒到了之后,竟然对他礼敬有加。不过董仲舒的道德学问是没法感染他的,他仍是整天胡作非为。董仲舒知道这样下去必然惹祸上身,于是不久辞官回家,此后一直潜心著作。期间武帝也常遣人向他求教朝廷大事。

热门小说推荐
房奴,向钱冲

房奴,向钱冲

何国威签购房协议的时候手都在发抖,毕竟几十万的借款,两百万30年的贷款,人生之路仿佛一下子失掉了很多可能,连上班吃个外卖都要计较着怎么划算蓝清灵说自己是个太懂事的妻子,一个梦中的婚礼也没有,连婚戒都没有买,双十一看中好多东西,衣服包包化妆品,都加了购物车。最后一点结算,发现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想到每月还要还房贷,...

末日审判使

末日审判使

一座古老神秘的灵术学院,一次密谋无情的审判,连接了平凡与神圣,审判使开始食尽人间烟火,而他开始对抗命运之轮开始转动,一个在寻找罪的救赎,一在寻找爱的归属不可思议的旅途,收集七件圣物,英灵殿,黑白国度,雪域谜城魔族,吸血鬼,影子王国,狼王难以置信的身世,不停的追念,寻找的大哥竟是魔族之人,以男人身份活到至今却发现是女人惊天现世的谎言,她不再是原先那个他接二连三的审判,高冷的审判使竟...

手掌乾坤

手掌乾坤

天龙八部中的逍遥派神功,纵横异界,凌驾永恒!我是胡莫,我有逍遥派功法,顺我者,与我共同荣华富贵,逆我者,北冥神功伺候。在此老虎恳请诸位,喜欢这本书就收藏,投票支持吧。日更两章,力求永无间断。...

电影巨匠

电影巨匠

我想要好莱坞成为我想要的好莱坞。兰斯洛特-施特雷洛。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桀骜不驯波澜壮阔才华横溢,没有人可以否认他的出色,左手握着亿万票房,右手揽着无数奖杯,即使是最挑剔的影评人也不得不低下自己高昂的头颅,更不要说全世界有无数影迷将他顶礼膜拜。他天生就具有一种让男人和女人都陷入迷乱的气质,肆无忌惮地挥霍了...

全能修炼至尊

全能修炼至尊

穿越与手机融合,拥有手机所有功能,真N核大脑多核运行,扫描录入书籍,运算分析功法,连线机关分身  姜小白要咸鱼翻身一举成龙!...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